> 县市区动态
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助力畅通“三门小海鲜”上行渠道
  • 日期: 2023- 08- 17 11: 08
  • 来源: 台州市商务局
  • 浏览次数:
  • 字体:[ ]

三门是浙江海水养殖第一大县,全县拥有滩涂养殖面积近10万亩,年产青蟹、血蛤、缢蛏、对虾等各类小海鲜67亿元,被誉为中国小海鲜之乡、中国青蟹之乡。近年来,三门以“畅流通、兴乡村、促共富”为目标,以畅通“三门小海鲜”为代表的农产品上行渠道为重点,深入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助力小海鲜进军百亿级大产业。

一、扶持交易市场,推动小海鲜“收的上来”

根据《三门县十四五商业网点规划》布局,重点扶持三门南部、中部两个小海鲜交易市场建设,项目总投资8500万元,致力打通“农产品进城最初一公里”堵点问题。位于浦坝港镇的三门县大宗农产品交易市场,集小海鲜运输、冷藏、交易等一体,目前已经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将成为该县南部小海鲜养殖产业的主要交易集散地,预计实现年销售产值超20亿元。位于健跳镇的三门县熬龙水产品集散中心,发挥三门县熬龙农副产品贸易有限公司与养殖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的连结优势,建设成为该县中部小海鲜主要集散中心,预计将为周边近700个水产养殖主体提供服务,销售网络覆盖长三角地区,预计实现小海鲜年交易量2万吨,销售产值达16亿元。

二、补齐冷链设施,推动小海鲜“存的起来”

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一直以来是三门小海鲜在供应端实现产业升级的痛点,该县在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中的4个项目中,倾斜配套冷链设备建设,着力“商业体系+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补齐三门小海鲜产业短板。重点支持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集散中心2个,面积超2万平方米,配备预冷、烘干、冷藏等冷链设施,新增冷库面积2.5万立方米、冷链物流车辆50辆;建立覆盖小海鲜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的全程冷链物流体系,增强小海鲜冷链技术装备标准化水平,促进小海鲜冷链各个环节有序衔接,通过当地海之蓝、海八鲜等海产品龙头企业在全国各地建立的580多个销售网点,实现从产地到居民餐桌的无缝对接,实现小海鲜冷链流通率超过35%。

三、促进渔旅融合,推动小海鲜“留的下来”

蛇蟠岛农渔产品展销中心是三门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中镇级商贸服务站建设项目之一,体现党建引领、彰显渔旅特色。蛇蟠乡共有围塘养殖面积2万亩,浅海滩涂养殖面积0.47万亩,65%的村民均从事小海鲜养殖产业,小海鲜年产值3亿元;同时也是国家4A级景区、省级城乡风貌样板区和美丽乡村示范乡镇。促进渔旅融合,以旅游带动小海鲜餐饮发展、就地销售是最佳商业模式实践。依托当地党委“渔旅融合”党建联建,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改造蛇蟠岛农渔产品展销中心,招引县农创客联合会团队入驻运营,对全岛养殖的农渔产品进行品牌策划和产销对接,带动养殖户人均年收入增长9000元以上,节假日游客日流量增加至1000余人次。

四、搭建共富工坊,推动小海鲜“走的出来”

涛头村作为中国唯一一个“海上畲乡”,小海鲜养殖久负盛名,是带动汉畲共富的支柱产业,也是“沿着丝路养青蟹”的先行村。依托该村5000余亩养殖塘,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布点搭建血蛤共富工坊,汇集渔塘体验区、展示厅、助富驿站、直播基地、共富广场和加工车间等6个区块,集中血蛤的展示宣传、技术支持、加工销售等功能于一体,被评为台州市十佳共富工坊,助力该村连续三年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实现小海鲜年产值2亿元,村民人均收入超10万元。涛头村民不仅将血蛤出口韩国、美国、意大利等多个国家,还带着蟹苗虾苗沿着陆上丝绸之路到宁夏盐池县养殖,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到马来西亚、非洲莫桑比克进行养殖,实现小海鲜版的“地瓜经济”。


打印 关闭